
韩国的宇宙产业,包括产业界销售额与政府预算在内,每年的规模大约只有9000多亿韩元,目前还是一个新生行业。幸运的是,约有80%的事业都集中在了人造卫星运用领域。在3000余名工作人员中,硕士学位以上的高学历人力资源占到了将近一半,人力结构呈现知识密集型,因此产业具备很高的增长潜力。韩国自1992年开发出“韩国星1号”起,至今已连续成功开发了8颗人造卫星。进入2000年后,韩国开始从事小规模的卫星零部件出口产业。在过去20年间取得的成果与目前主导全球市场的汽车、电子、半导体产业发展初期的情况极为相似。如果现在能够走出技术引进与开发阶段,并达到确保日后核心源泉技术的水准,那么从这一刻起,宇宙开发与产业界的增长将受到极大的鼓舞。现在,国民们对宇宙开发寄予的过高期望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担。对于韩国来说,如果想将比发达国家起步晚30多年的宇宙产业提升为世界水平,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
承载科学卫星的罗老号将于10月26日(预定时间)进行第三次发射挑战。如果此次发射成功,韩国将成为世界上第10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从发达国家们充满挑战与失败的宇宙开发历史来看,韩国的宇宙开发还算比较顺利。这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在挑战初次发射的11个国家中,仅有三个国家第一次发射便取得成功。
对于之前的失败,虽然部分人士表示没有从合作伙伴俄罗斯处转移源泉技术,但这是错误的评价。当时,在开发罗老号、寻求国际合作时,所有的国家都回避了核心技术外流问题,只有俄罗斯表示了合作意向。开发过程中,在宇宙中心发射场地的建设、系统集成技术以及发射运用技术等方面,如果没有国际合作,韩国很有可能会经历更多的失误与挫折。首次开发运载火箭成功的概率仅为27%。日本从1970年首次发射至发射成功为止,也经历过四次失败。
到目前为止,历届政府上台后都会表明支援航空宇宙开发的立场。但是,政府在10年、20年后对未来的投资与支援水平还远远不够。目前还没有为宇宙开发制定明确的长期发展蓝图。预算规模还不到日本的10%,而且没有总管支援本部组织,在这种情况下在过去的12年里教育科学技术部宇宙火箭负责科长更换了12次之多,这样“无法持续”的组织结构很难让人期待宇宙开发政策的推进成果。此外,如果韩国希望取得宇宙发达国家高水平级的成果,那只会是非常吃力。对于之前一直在紧张地准备罗老号发射的韩国的宇宙科学家们,让我们为他们致力于宇宙开发挑战的精神送去热烈的掌声。我们期待看到另一个挑战,看到宇宙开发升级的下个阶段——2018年韩国型运载火箭KSLV-2的开发。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