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日下午,在城北区的敦岩市场,记者拿出一张面值一万韩元的假钞买3000韩元的土豆。30年来一直在这里卖菜的李强善(音,73岁)奶奶戴着白色橡胶手套,没多想就找给了7000韩元零钱。该钱是本报为了采访而特意参照在网上风传的假钞制造方法制造的假币。
在警方的协助下,我们将真正的一万韩元新型纸币在水中浸泡30分钟使正反两面分离,然后分别粘贴在事先复印好的钱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制成了假币。防伪全息图在水中浸泡揭下来之后,剪成两半,贴在伪造的纸币上。我们在附近的便利店也拿出该假币购买口香糖,但店员也没能分辨也是假币。采访结束后,我们将伪造假币交予了警方。便利店主人朴某(58岁)说:“即使怀疑,因害怕顾客会不高兴,很难留意观察假币。”
目前假币犯罪现象正在激增。最近,在首尔地区不断涌现面值5万韩元的假币。据警方称,6月29日至本月1日,在首尔城北区和钟路区·中浪区·东大门区·芦原区一带的便利店等29家商店里,三名25岁左右的男性共使用了43张假币。警方于7月4日公开将身高为170~175厘米的三名嫌疑犯抓获。
据韩国刑事政策研究院资料显示,1967年仅有42件制造假钞犯罪案件,而2000年急剧增加到了200余件,2009年为4392件,40多年间增加了百倍以上。1997年IMF外汇危机以后,经济上不景气人口增多,而且彩色打印机和网络等普及,假钞的滋生有了可承之机。
专家们指出,虽然在新纸币中引入了全息图和颜色可变的墨水等防伪措施,却仍然难以对抗犯罪。在网上很容易学习到伪造货币的方法,去年发现了4232张1万韩元伪造新币,与前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3.2%。
但是,伪造纸币的检举率仅为4.19%(以2009年为基准),显著低于恶性犯罪(92.3%)或暴力犯罪(95.7%)检举率。一位警方负责人说:“多数情况是假钞经流通几次之后在银行被发现,由于是在非特定场所使用,难以检举犯人。”
娴熟于高科技、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年轻层很容易陷入假钞犯罪,这一点也是问题所在。刑事政策研究院对2009年假币伪造犯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岁以下的犯罪者为35名,是继31~40岁(55名)年龄层之后的第二大比重。刑事政策研究院黄志泰委员说:“伪造货币是可以判处重刑的犯罪。跟80年代公交车乘车券伪造事件不一样,不容忽视。”
韩国刑事政策研究院提议出几项预防措施,有将纸币中隐藏与前面人物不同的图像,或使用仅用微弱灯光照射便可显现出的材料。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