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次宗教界领导们也呼吁进行援助。“为了民族和谐与和平的宗教人士聚会”以法轮大师和金明赫(音)牧师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和圆佛教领导们为核心,以对朝粮食援助和开发援助为目的,展开国民签名运动,获得了超过100万人的签名,并向国会和统一部转达了结果。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为了帮助濒临饿死的朝鲜居民,六大宗教团体带头援助以来,宗教人士首次进行集团活动,估计其影响不小。
引人注目的是,此次宗教人士对朝援助的主张比那段时间的讨论更进一步。即不只是停留在20万吨粮食援助的紧急救济上,而是为了根本性的解决粮食困难,宗教界领导们一致认为把1%的国家预算用作储备基金,援助朝鲜的经济开发。虽然具体的讨论还有待今后的观察,但是事实上,敦促对朝援助的根本性政策转换意义重大。
“紧急救济”只是权宜之计
众所周知,像2004年春发生的龙川灾害一样,对朝人道援助完全不是一次性援助就能解决的。朝鲜问题专家认为,每年反复发生粮食困难的根本原因不是自然灾害,而是结构性的经济困难。所有人都认为,如果没有外部帮助,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善。
因此国内外专家们不断提出由紧急救济向开发援助转换的必要性。朝鲜当局也充分认识到开发援助的必要性。2004年夏朝鲜当局拒绝了联合国一般性的机构间联合呼吁机制(Consolidated Appeals Process,简称CAP),要求在朝鲜活动的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和国际非政府组织(NGO)将所有人道计划转换为开发援助。
面向未来的“开发援助”恰到好处
过去对朝援助的最大问题就是无法避免“滥施争议”。在援助过程中,透明性和效率性的争论不断发生,2002年朝核危机再次爆发后,成为了内部纠纷的起因。与紧急救济不同,开发合作是在中长期的计划中推进。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很多的信息和资料公开、现场接近性的强化等。相对来说,不容易受到“滥施争议”。开发合作性质较强的国内非政府组织(NGO)在保健医疗和农业开发领域的具体性事业上没有受到过一次“滥施争议”的批评,为此提供了旁证。
《中央日报》曾在2002年初提出将1%的政府预算用于对朝援助的建设性方案,和此次宗教界领导们的提议一脉相通。今年政府预算约为175兆韩元。预算的1%为1兆7500亿韩元,连续10年积攒下来,就形成了17兆5000亿韩元的巨额资金。如果每年有一半的资金用于消除朝鲜居民贫困的开发合作上,10年之后,朝鲜居民还会发生因饥饿而受苦的事情吗?
从政府立场来看,每年反复的紧急救济性援助要求也不能一味地答应。现在是应该将捕鱼的方法传授给朝鲜的时候了。要求向开发援助转换。
崔大锡 梨花女大朝鲜学教授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