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公布:“2011年末,城市居民人口约为6亿9080万,占总人口的51.27%。”英国在推动工业化之后用了200年才实现了“城市化比率50%”,美国约用了100年,日本用了约30年,而中国只用了30多年就超过了这一比率。
中国城市化期间一直意味着“投资扩大”。这是因为随着流入城市的人口增加,住宅、公共设施等投资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分析称城市住宅建设占到了国内总产值(GDP)的约20%。但专家认为,今后作为“内需”的意义将越来越强。有关专家介绍说:“随着城市居住者越来越多,消费推动力也将越来越强。这就意味着发展动力将由现在的投资为中心向内需为中心转变。”有人指出,中国正在推动的“内需为中心发展”战略将受到更大的伸缩性。
中国采取通过城市化突破“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自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开始陷入长期发展停滞阶段)”的战略。KOTRA北京贸易馆副馆长朴韩进(音)表示:“中国的战略是通过城市化实现产业高度化和内需扩大的一箭双雕。今后的20年中国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仅截至2007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城市还只有深圳和苏州两个地方,但现在已经增加到了上海、北京、广州、等10座城市。美国的咨询公司Mckinsey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口将达到约10亿。这相当于将美国的现有人口(约3亿)编入新的城市。
西方专家则从“中产阶级兴起”的层面解释中国的城市化。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通过最近的报告预计:“现在中国的消费实力占全世界的约4%,排名第7。但2020年将达到13%,从而超越美国排名第1。”也就是说,现在美国的消费者虽然带动世界经济,但10年之后中国的消费者将取代美国的位置。这就是为什么世界期待着中国的城市化。
但城市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包括农村附近也被纳入城市化,而大城市人力供应无法顺利进行,发展将出现停滞现象。现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城市已经出现了人力不足的现象。有关专家就分析称:“中国的劳动人口从2016年开始将开始实际性减少。中国已经越过了刘易斯转折点。”实际上,苏州、深圳等主要城市的企业已经因为劳动力减少和工资上升而感受到巨大的经营负担。同时也有人指出,伴随着城市扩大将出现耕地减少、环境破坏等负面因素。
☞刘易斯转折点(Lewisian turning point)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虽然实现了高速经济发展,但到达一定阶段之后将因流入人口减少和工资增加发展将遭遇钝化的拐点。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提出了这一理论。这是一种由于没有伴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而实现产业升级所出现的现象。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