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着最近爆发的延坪岛事件,我不禁感到热血上涌。一直以来都有不少人认为朝鲜已经变了,或认为朝鲜可能会改变。但正如延坪岛事件中反映出的一样,朝鲜的本质终究也没有发生一丝变化。看着这样的朝鲜,我眼前不禁浮现出了韩国战争中激烈的高地争夺战。
时任陆军参谋总长的我曾亲自去过高地争夺战的现场。那是位于江原道铁原和金化北方被叫做“阻击岭”的高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塞。由于中共军曾埋伏在这座山岭的各处阻击1951年发起进攻的美军,因此被美军叫做“阻击岭(Sniper ridge)”。这里位于连接铁原、金化和平康的三角地带上,有“铁三角”之称。保住海拔590米的这一天然高地就能掌控这一带的局势,因此,这个地方自然就受到了重视。
这场战斗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之前进行的首都高地、指形棱线、白马高地以及断肠岭等争夺战。在42天内双方共进行了12次交火,最终使高地易主。当时与敌人战斗的主力是国军第二师团。
国军和美军第七师团的部分兵力首先在这里对中共军发起了攻击,国军负责在阻击岭一带进攻中共军,而美军第七师团的兵力则主要集中在北部的三角高地上。战争过程非常惨烈,国军与中共军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高地数度易主,双方都伤亡惨重。
在这场战役中,中共军死亡1700多人,我军也有450多名牺牲者和1700多名伤员,战斗激烈到战士们连暂时摘下钢盔的时间都没有。由于牺牲惨重,当时在大邱陆军本部的我前往了现场视察战斗情况。
我记得那是在晚秋时分。这场战役结束于当年11月24日,我去的时候应该就在战斗结束之前,当时我前往现场是为了鼓励率领国军第二军团浴血战斗的金雄洙将军。
在我统领第二军团的时候,金雄洙师团长曾在我部下做过参谋长。在前线率军战斗的他非常有魄力。他是一个计划非常周密严谨的人,从来都不会有任何漏洞。虽然那时他正在一线率领师团进行激战,但却仍显得神采奕奕。我问道“有没有缺什么东西”时,他响亮地回答说“一切都很充足,我们做得很好,请不要担心”。那时,我军部队对敌战斗的态度非常坚决,为达成目标,我们的国军随时随地做好了冲向战火的准备。面对敌人,我们毫不留情地用枪炮给他们打击,看到敌人入侵,国军会毫不犹豫地拼上性命投入战斗。当时阻击岭的高地争夺战是在美军第九军团的指挥下进行的,美军对这一高地非常重视,丝毫不吝炮击和空中援助。
由于金雄洙师团长非常自信地回答说所有补给和支援都没有问题,我就没有在那里久待。虽然这是一次鼓舞士气的访问,但事实上,当时前线国军的英勇斗志根本就不需要更多的鼓励。
为夺回最初被中共军占领的这一高地和山岭,国军洒下了无尽的鲜血。虽然后来中共军展开了连续的波状攻势意图夺回高地,但最终放弃了进攻,转而开始进行搜索作战。
从最终结果来看,在1953年7月停战协定签订之前,该高地再次被中共军夺去了,因此成了现在我们无法踏足的土地。这个用国军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高地最终落到了敌人手中,这不能不令人捶足顿胸。
那时的战斗都非常惨烈。韩国战争开战初期的大规模机动战以及后来的拖延战和洛东江桥头堡血战等,全都是投入大规模兵力展开的激烈战役。1951年以后展开的高地争夺战在规模上虽然不能与其相提并论,但在牺牲者人数和战斗强度上却毫不落后。
在冲破敌人的枪林弹雨占领高地之后,国军还要打退中共军连续不断的反攻,他们就这样不分白天昼夜地一直战斗。这些敌死我活的高地争夺战从1951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了停战之前,其惨烈程度很难用语言描绘。
但是,在如此残酷的战斗中,我军指挥官和战士们却丝毫都没有退却。我们的指挥官个个坚决勇猛,而他们率领的战士们也都个个奋不顾身拼死战斗,不断发动进攻并挡下敌人的攻势。正是得益于他们的英勇斗志,我们才能不断将1951年被中共军打退南下之后,为发起反击而划定的临津江~襄阳战线不断往北推进,在划定停战线时取得优势。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捧泥土都凝聚着我们国军和联合国军的鲜血,镌刻着为守卫高地而拼死战斗的国军战士的忠魂。就像我常说的一样,“每寸土地都来之不易”。
战争初期曾不堪一击的国军在美军的火力支援下逐渐成长为了能够与中共军正面对敌的强大部队。1952年秋冬季节,在前线不断进行激烈战斗的同时,后方也开始了紧迫的重建工作。使韩国的军队从一支空有杀敌斗志的部队发展成一支武器装备精良的现代强军的机会在不知不觉间走向了我们。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