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在我身旁的邓亚萍的下属为我讲述了她的人生故事。“在大学入学的时候,她甚至连英文字母表都不认识。但是那样的她却留学英国最高学府并获得了博士学位……”1997年,作为乒乓球选手的她再也没有上升的空间,于是她放下球拍拿起了英文字典。在24岁时,她通过特招进入了清华大学英文系。当时的邓亚萍连英文字母表A~Z的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都认不全。因为从5岁开始被爸爸牵着手抓起了球拍的她在13岁的时候就入选了国家队,这样的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那样的她却在四年之后作为北京申奥大使,在全世界瞩目的讲台上进行了英文演讲。正如平昌申奥时的金妍儿一样。她每天也被14小时的学业所牵绊。“目不识丁”的她获得了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也是她在选手时代培养的信念、努力和挑战精神的结果。
在会议日程的最后一天,我有机会访问了她的办公室。她将《人民日报》的新闻搜索网站发展成为中国速度最快的搜索引擎。成为带领着网络工程师占大多数的190名职员的CEO已经有一年时间了。她热情洋溢地向我们讲述了如何感知网民眼睛注意力,自动统计网民在看哪些项目的技术。仅这些,我们似乎可以给邓亚萍的转型打个高分。
突然间,我的脑海中闪现起了韩国的年轻人们。他们是担心青春的梦想、希望和挑战消失之后只剩下“痛苦”的一代。而邓亚萍不正好适合当这些年轻人的榜样吗?我试着问她“与你交手过的韩国年轻人怎么样”时,她说:“记得当时韩国选手的意志和斗志比技术更强大。但现在似乎并不是那样。”而这一点何止局限在乒乓球领域。当被问及“乒乓球、博士学位和生意哪个对你来说最容易,哪个最难?”时,她回答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是容易的。但是也没有做不成的事。”虽然只是个看似平凡的答案,却令人感动。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