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国外交同样也是无法忽视国际法业务的。不仅如此,包括独岛问题在内的领土争端,加上去年条约司改换门庭投入国际法律司之下。然而,从最近选拔国际法律司司长的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和谣言来看,失望令人难以言表。其过程可简述如下。
按秋季定期人事安排,李基哲司长将转任荷兰大使,其继任者已内定为在某公馆工作的副领事A某。他已经做好了回国赴任准备,但A某在人事检查中出现了问题,无法就任司长之职。虽然那与其业务无关联性,但却是很难成为公务员的严重的不合格事由。问题是这么产生的。外务考试第19-23期中的人事卡片完整地过了一遍后发现无一人符合担任国际法律司司长所要求的阅历和能力。计穷之后引进某大学教授等外人,仍未如愿以偿。在此期间一个月之内司长一职无人在任。日本自民党议员访韩事件后的独岛问题策略、金刚山资产被没收的法律上的研究等重大悬案正有待实务者处理。最终外交部经过内部集中讨论,任命了副发言人申孟浩。问题在于不仅是新司长,前任李司长或是内定者A都没有一点国际法领域的工作经验。这意味着韩国外交部条约司已无人可选。况且并不是在特定的期数而是在五个期数中选都没有合适的人选,所以很难避免被批判历代人事政策有着巨大的漏洞。
类似的情况在次官人事中也发生了。对华外交的重要性凸显之后,想提拔所谓的“中国通”为次官,竟找不到胜任人选。这是直到现在人才仍集中在北美派、日本派等几个区域的后果。这种短视的人力培养可以开展“全力复合外交”吗?据称,不久前外交部长金星焕曾对记者这样说过:“外交部悬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各媒体能把外交人员培养得像记者那样专业就好了。”果真外交记者专业性提高的话韩国外交发展得起来吗?真正处理外交事务的外交官们的专业性还有待培养。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