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英国“挫折一代”的青年们缘何从游行示威突变为烧杀掠夺
상태바
英国“挫折一代”的青年们缘何从游行示威突变为烧杀掠夺
  • 李相谚 驻伦敦记者
  • 上传 2011.08.12 10:30
  • 参与互动 0
分享该报道至

“如果是抢夺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或打劫将富豪或贵族视为常客的珠宝商店的话,干脆能让人理解。但是他们反而主要盯上了销售平时想要购买物品的邻居商店。”在曾是英国青年们骚乱现场之一的伦敦东部哈克尼(Hackney)地区,8月11日(当地时间)60岁退休教师琳达·布莱尔特(音)皱着脸这样感叹。

英国的一连串暴动事件就如她所说,既不是“生计型”也不是“抵抗型”,只局限于单纯的掠夺。8月6日在伦敦北部托特纳姆(Tottenham)为抗议警察枪击而导致青年死亡而开始的示威立刻突变成了与政治性集团意识标志无关的烧杀掠夺。同即使学生、青年将市中心变成“解放区”也不会出现掠夺行为的韩国或日本的集会文化相比,这是很难想象的。

英国报纸上出现了“购物暴动”这样的新造词语。青年们每数十名结成队伍,在掠夺电子产品代理点或服装店之后放火的严重现象用这两个词语进行描述。媒体们在暴动初期将参加者们称为“示威者”,之后又改称为“暴徒”,现在主要使用“掠夺者”这样的表达。这是将其视为同示威和集会完全不同的反社会性的破坏行为【故意毁坏文物的行为(vandalism)】。去年12月在伦敦市中心发生反对大学学费示威时,虽然也发生了商店袭击,但是并没有将商品作为目标。

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在8月11日召集的紧急议员大会上表示“对大街上存在的‘恐怖的文化(culture of fear)’将不会坐视不管”,并承诺“为了扶正‘已经垮掉的社会(broken society),将会对街上的流氓们进行扫荡”。

卡梅伦首相于8月10日表示:“英国社会并不只是有垮掉的部分,也有生病的部位。”他还补充道:“看到12、13岁左右的青少年们掠夺的情况,清楚地体现出英国社会正在变的非常不好。”为此感叹道:“怎么能假装帮助负伤的人之后又加以重击呢?”首相所提到的事件是指五六名黑人青年靠近因经过暴动现场遭到袭击而惴惴不安的行人,假装予以保护后将行人背包里的携带品抢走的事件。这个事件被捕捉到制作成视频并上传到了网络。

决定延长被逮捕的掠夺者拘禁时间的法院的审理中,也涌现出了力证病理性现象的故事。嫌疑人中大部分为10多岁和20多岁的失业青年,但是也有一部分拥有正常职业的30多岁的成年人。

11岁的少年从百货店拿着价值50英镑(约8万7000韩元)的垃圾桶出来时被逮捕并移交审判。因决定不予拘留而被释放之后,这个少年两只手各拿着一部手机。因从电子产品代理点抢走价值5000英镑的物品而被审判的19岁女大学生的父亲是大企业高层干部的事实也被揭发。31岁的小学辅助教师也因从商店中偷盗音响而接受审问。32岁的邮递员同18岁的外甥因一起从商店中抢夺了笔记本电脑和平面电视机而出现在了法庭上。

英国媒体就接连发生的被称为集团掠夺事件的新现象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卫报(Guardian)》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大量消费社会中的青少年的消费要求同“再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的心理的结合。即在凭借消费来确认自己存在感的高度资本主义社会,贫困的青年们偏向的消费本能体现出来。还有解释称,失业青年们将自己的处境作为祸因,陷入了将掠夺正当化的非现实性的心理状态。

也有分析称,失足青少年们出格的竞争心理是引起事态恶化的原因。一个地区的青年们通过网络炫耀自己“成功性的”掠夺,其它地区的同龄集团们就进行更加果敢的行动,导致了事态的恶性循环。网络世代们通过社会性网络服务(SNS)实时进行现场转播,并像玩游戏一样享受掠夺。

也有人认定比东洋更加严重的西欧的家庭解体现象和教育不实化也是原因之一。父母权威的丧失、担心人权论争的学校对问题学生的放任、道德教育的消失等都被摆上台面。父母们的不负责任也成为指责对象。哈克尼街道上见到的一位市民提高声音说道:“子女们在大街上做出强盗的行为时,他们的父母究竟在哪里?”

圣公会首长罗文·威廉姆斯(Rowan Williams)坎特伯雷(Canterbury)大主教表示:“应该以修养人格和道德作为方向扶正教育”。
댓글삭제
삭제한 댓글은 다시 복구할 수 없습니다.
그래도 삭제하시겠습니까?
评论 0
댓글쓰기
无须注册会员快捷留言

精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