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建筑物附近地区,稀稀疏疏地能够看到破碎的招牌和玻璃窗,以及被袭击得满目疮痍的商店。手机代理店、电子产品商店、服装店等销售年轻人喜爱的东西们的商店成为了被攻击的主要目标。不仅是托特纳姆,在发生连锁骚乱的伦敦的其它地区,受攻击的商店种类也差不多。

而其中有白人青年们大举参与,更是令人感到巨大的冲击。英国的媒体开始将事态评定为“挫折一代的集团掠夺”。陷于失业和贫困的“丧失希望”的青年们扭曲的消费欲望畸形地涌出。他们口袋空空,前途黯淡,充满了对社会的不满,想得到的东西太多,并正好遇到了公共权力松懈的时期。
英国的青年失业率已经超过了20%。据推测,由于发生骚乱的地区大部分是低收入群体密集地区,所以据推测年轻人们的失业率是其导火索。在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的著作《劳动的结局》(1996年)中曾警告称,特定地区的失业率超过30%时暴动发生的危险就会剧增。也就是说,在英国早就已经潜藏有青年动乱的火种。
青年中“游手好闲的人”增加、收入差距的深化、阶层变更可能性的缩小、社会·家庭的保护政策衰减等不是英国独有的现象。正处于类似状况的法国就曾在2005年发生过和英国情况类似的暴动。
挫折青年们在韩国也不少。仅从失业津贴等社会保护政策上来看和英国或法国相比,韩国的青年失业者们处于更加恶劣的条件中。幸运的是,韩国年轻人们通过将失落感和剥夺感以网络恶意留言和诅咒的形式来化解了。但是,我们不能担保不会发生像电影《加油站袭击事件》那样无奈之下的暴力事件。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