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必然会在该国的货币上有所反映。这也是最近中国正在推进的人民币国际化引得世人关注的原因。
中国的经济改革方式是“摸着石头过河”,经过各种试验之后,慢慢地向前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也是一样。在上海、广东省的部分地区进行示范后,逐步推广至全国。中国还与韩国、香港等六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这表明了中国试图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人民币供给的意志。
绊脚石是自由兑换。因为如果不开放资本市场,很难真正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深知这一点的中国正在加快促进资本市场的开放。为了给在香港银行中沉睡的人民币提供投资出口,增大“点心债券”(香港发行的人民币计价债券)的发行量,还计划批准发行“迷你QFII基金”(可投资中国A股的小规模境外人民币基金)。
对外的工作也并不容易。中国仍然要看最强的经济大国美国的脸色行事,还需要打破欧洲、日本等原有经济强国的牵制。中国的选择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上月28日在首尔举行的以《中国人民币国际化和东北亚经济》为主题的研讨会上,中方参与者们极力否定“人民币主要货币论”。他们解释称,中国的目标是在多个货币体系主导的新的国际货币秩序中将人民币升级为地区货币。也就是说,成为亚洲地区的主要货币是第一步。
不论今后人民币的国际化以何种方式展开,对韩国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变化。在眼下的试行初期阶段,在地理和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香港正在发挥主导作用。大部分人民币贸易结算都是通过香港实现的,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也几乎垄断了“点心债券”的发行。
但是韩国、台湾、日本等也可以成为人民币交易中心。这些国家和地区拥有大规模的对华贸易顺差。如果它们今后的对华出口的一部分采用人民币结算,可在该区域促成人民币的广泛传播。即使韩中贸易额中的10%采用人民币结算,预计10年之后其规模至少也能超过2500亿美元。区域内外的人民币资金移动也必然会被允许。也就是说,人民币相关业务会越来越多。
没有理由说“点心债券”只能在香港发行,还可以设想有一天“迷你QFII基金”在韩国境内发行。中国国内衍生品市场开放、公司债券市场扩大、允许跨国企业公开招股(IPO)等,与境外人民币相联系的可能性极高。有句话说“金融就是人才生意”。应该培养熟悉精通中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人才。这是韩国对人民币国际化动向做出的应对。如果现在还不开始就晚了。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