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不是杞人忧天。因为韩国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都流向了中国,包括香港在内的话就超过了30%。无论因为何种理由,如果对华出口急剧减少对韩国的经济必然有消极的影响。这是“1000亿美元出口额的悖论(paradox)”。
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两国间的贸易结构吧。对华出口中有大部分都是由进军中国的企业(投资企业)在韩国总公司进口零部件所带动的,属于投资带动型的出口。进军北京的现代汽车就采用了核心零部件从韩国进口的方式。这是在韩国、日本、台湾等地生产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在中国大陆进行组装之后再出口(内需销售)的东亚分工的缩影。事实上,韩国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中有70~80%都是半成品(零部件和半成品)。韩国在这一分工结构中充当一个轴心,由此创造了出口的增加。
让这些变成现实的关键因素只有一个,即“技术”。因为韩国企业的技术竞争力高于中国企业,这才使得高附加价值的零部件出口成为可能。但是,未来的情况不会一直都这么乐观。这是因为随着中国本国企业的技术能力日益提高,中国进口零部件的数量在减少。这当然对韩国零部件的出口亮起了红灯。比如说北京现代,在进入中国市场初期,有约占60%的零部件是从韩国进口的,但是现在(包括发动机在内)有90%以上的零部件在中国自给自足,这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再加上作为2002年胡锦涛体制上台以后推进的“自主创新”战略之一,中国已经开始积极培育零部件产业。在家电、机械等部分领域,韩国零部件的出口减少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境地。
如果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内需市场扩大,韩国企业的对华出口也会随之增加,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没有领先一步的技术(服务),中国市场对于韩国来说不过是“镜中花”而已。到那一天,韩中贸易面临的将不是贸易依赖度提高的问题,而是“没有商品可出口”的问题。这就是两国贸易结构的现状。必须在中国的技术追赶、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自由贸易协定(FTA)等急剧变化的贸易环境中先发制人。其核心还是领先的技术。必须明确并坚持这一点。韩国政府也应该加强纠纷管理,避免两国间的外交摩擦波及至经济领域。这是解决“1000亿美元的出口悖论”的出路。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