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扎菲在2003年一反常态,他于12月与美国闪电般达成《废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协议》,并于次年与美国正式恢复外交。布什政府中狂妄的保守派认为“这是卡扎菲目睹伊拉克战争之后,害怕成为第二个萨达姆从而举手投降了。”实际上早前卡扎菲就进行过自我批评,认为“革命之后实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无法有效地运作”,于是向国际社会敞开了大门。
每每言及利比亚的变化,让人联想到的国家就是朝鲜。利比亚在2003年宣布弃核,同年爆发了第2次朝核危机。朝鲜将利比亚的“先弃核,后改善关系”的模式比喻成无条件投降,拒绝了这种模式。朝鲜认为如果其先行 “解除武装”,美国的想法就会产生变化,所以应当遵守朝美双方同时进行阶段性措施的“同时行动原则”。
朝鲜与利比亚选择不同的道路已经过去5年了,前段时间卡扎菲在时隔55年之后重新与美国国务卿赖斯进行了座谈,22年前美国对其进行狂轰滥炸的正是此地。与此同时,朝鲜一味坚持进行的核设施去功能化措施又重新回到了原点,局势再次变得极度紧张。如果这样下去,时针可能再次指向2002年,危机的局面一触即发。朝鲜似乎坚信对美国进行施压就能尽早从“支恐名单”中除名。
早前实施弃核并接受审查的利比亚早已在2006年就从“支恐名单”中除名了。虽然朝鲜认定“我们与利比亚不同”,但看到美国国务卿赖斯与卡扎菲相对而坐的照片后,笔者仍然对朝鲜无法释怀。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