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际上,中国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综合排名第一已成定局。这其中原因何在呢?仅仅用主办国的偏颇判定、单方助威等等就可以解释的吗?
中国体育者和媒体承认那也是一方面,但也提出“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反对意见。中国英文报纸《China Daily》分析说:“中国政府7年间对体育设施建设和选手培养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才使今天的结果成为可能。”
中国在以北京为首的青海、广东、云南、浙江、河北等全国11处建设了训练基地,用以系统培养选手。这些人在这些基地内经过几年的辛苦训练,才终于换回了这一次的金牌回报。
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诱导促进适者生存的激烈竞争。采用资本主义要素的奖金赋予选手们积极进行训练的动机,这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原因。
以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基础,选拔过程中严格按照能力和成绩为标准,这点也起了主要作用。以至于有这样一句话,“乒乓球、举重、羽毛球、射击、体操等中国强势项目中,要想通过中国国内的预选比奥运会决赛还要难”。
以引入韩国教练金昶伯的女子曲棍球为代表,积极吸引海外有名教练的开放态度同样也是在漕艇、快艇中摘得首枚金牌或者提高成绩的催化剂。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