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末拉开帷幕的忠武路国际电影节,不只是演员们推动的电影节,还有350名志愿者充当了“配角”的角色。当时有3883人申请,但他们最终以11:1的竞争率脱颖而出成为志愿者。他们既不是来挣钱,又要占用很多的时间,那么他们参加志愿活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金慧琳(音,21岁)是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信息经营管理学院大四的学生。虽然为了准备研究生考试应当去听假期培训的课,但她毅然决定利用这次假期参加志愿活动。对于金小姐来说,志愿活动就是一种花钱也买不到的快乐,是教给她课本中无法学到的知识的“老师”。她在这次电影节中申请了能发挥英语特长的随行翻译领域。一想到要为外来嘉宾翻译,她心里已经激动不已了。
64岁的金哲镇是这次申请者中年龄最大的,但是他却主张“感觉仍是30岁”。毕业于弘益大学工艺设计专业的他于1977年进入乐天百货商店工作了20年,一直担任设计理事一职。退休后以志愿活动作为自己的第二人生。他申请这次电影节志愿活动的理由也是想发挥自己的“才能”。他申请这次活动的动机是“做和设计有关的事情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想发挥一下在演出中发现问题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才华”。他认为电影节就是“年轻”这两个字本身。他下决心“以不输给年轻人的热情来填充自己人生的第二幕”。
建国大学电影专业大四的刘西京(音,26岁,中国人)现在正忙于拍摄毕业电影作品。即使这样,他也没漏掉申请电影节的志愿活动。光是参加今年的电影节志愿活动,这已经是第三次了。他还参加了在首尔国际电影节及堤川国际音乐电影节,担任了随行翻译。对他来说,电影节就是培养和塑造梦想的地方。他为了成为电影导演于4年前留学来到韩国,此前他因为看韩国的电影和电视剧等而慢慢熟悉了韩国。在电影节做志愿活动时,他又把梦想换为了做一名出品人,因为他领悟到电影导演只是自己一个人孤独的工作,而发掘剧本、募集制作费用、联系演员等涉外活动比较适合自己的性格。刘西京认为电影节的魅力就是能见到演员和导演。并说明道:“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因为在这里能听到在电影制作完成之前,和整个制作过程相关而又津津有味的经验之谈。”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