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日晚,朝鲜国务委员长金正恩携夫人李雪主女士和女儿金主爱出席了人民军建军节75周年纪念阅兵式,并公开了疑似使用固体燃料的新型洲际弹道导弹(ICBM)。阅兵式上还检阅了11枚“火星-17”型ICBM。有评价称,此举大大提高了朝鲜针对美国本土的威胁力度。
当天,金正恩委员长身穿让人联想起其爷爷金日成的黑色大衣、头戴礼帽,并未亲自进行演讲。金正恩委员长在2012年执政后举行的13次阅兵式上,亲自发表了5次演讲。一般来说,阅兵式以5年一小庆、10年一大庆,由于今年是建军节75周年阅兵式,因此曾有预测认为金正恩会进行公开演讲。
朝鲜9日在《劳动新闻》等媒体报道中公开在阅兵式上“火星-17型”导弹登场后最后亮相的新型导弹等图片。该导弹装载在5台移动式发射台上,发射台两侧各安装9个轮子,一台共安装了18个轮子。这与俗称“怪物ICBM”(射程1.5万公里)的“火星-17”型发射台(11轴22轮)相比要小得多。
峨山政策研究院研究委员梁旭(音)表示,“这一发射台应该是对2017年4月阅兵式上登场的8轴16轮发射台进行改造而成的”,“当时也有推测认为,该装备是用于装载固体燃料ICBM的发射台”。
若使用固体燃料,既能保持与液体燃料导弹“火星-17”型一样的射程,又能缩短导弹大小和发射台的长度。
最近,朝鲜在开发新型固体燃料ICBM方面下足了功夫。去年年底,金正恩委员长在朝鲜劳动党全体会议报告中提出,“以具备快速核反击能力为基本使命的新型ICBM开发任务”。朝鲜媒体曾经还公开,去年12月在平安北道铁山郡东仓里西海卫星发射场实施的大功率固体燃料发动机地面喷出试验。
固体燃料与液体燃料不同,导弹发射准备时间较短,且便于在装载燃料的情况下长期保管,因此很难被提前发现。
11枚火星-17型导弹集中登场,“似乎已进入量产阶段”

此前有评价认为,虽然朝鲜已在现有“朝版伊斯坎德尔导弹”(KN-23)等短程弹道导弹(SRBM)上运用了固体燃料技术,但还没有适用于ICBM级导弹。
当然,当天公开的新型导弹也有可能是“仿制模型”。韩国21世纪军事研究所专门研究委员柳成烨(音)分析称,“与去年12月朝鲜公开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相比,此次亮相的新型导弹相对较大,可能很难立即适用固体燃料技术”。韩国航空大学教授张泳根(音)表示,“若发动机燃烧试验等测试能够迅速进行,预计在今年上半年就可以试射固体燃料ICBM了”。
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天的阅兵式上,至少有11枚“火星-17”型导弹集中登场。“火星-17”型导弹在2020年10月劳动党建党75周年纪念阅兵式上首次亮相,此前在阅兵式上仅动用了4-6枚。
对此,朝中社介绍称,“(阅兵式上)朝鲜最大核攻击能力洲际弹道导弹隆重登场了”。
刘成烨专门研究委员评价称,“这意味着,在国际社会的制裁下,朝鲜的“火星-17”型导弹现已进入量产阶段”。
其实相关部门早有发现,朝鲜在强调加强核武力的同时,也在致力于提高核导弹的保有量。金正恩委员长在去年年底的全体会议报告中强调,“核武器的第二使命显然不只在于防御,而在于其他方面”,“当前形势在要求国家核弹保有量实现几何级增长”。韩国国防研究院(KIDA)最近观测显示,朝鲜的目标核弹头保有量达到300多枚,可能已拥有80-90枚。韩国国防安保论坛事务局长申钟雨(音)解释称,“亮相多枚火星-17型导弹也意在展示对美国本土的打击能力”。
针对韩国和驻日美军基地的朝鲜战术核武器指挥部队也首次参加了当天的阅兵式。朝鲜媒体首次公开该部队的存在,并称战术核武器指挥部队从去年9月25日到10月9日进行了多次训练。朝方去年4月在金正恩委员长的参观下试射新型战术制导武器时表示,“将加强战术核武器运用的有效性和火力任务多样化”,“今后战术核武器将在最前线炮兵部队运用”。据推测,该部队负责运用搭载战术核武器KN-23或超大型火箭炮KN-25等SRBM。
本月6日,在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扩大会议时出现了印有“导弹总局”字样的旗帜,该部门的存在也在阅兵式当天被证实。据分析,导弹总局与直接运营弹道导弹的部队“战略军”不同,单独负责开发导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