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时间12月13日,欧盟(EU)就推行对进口的高碳排放商品征税的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达成了临时协议。虽是以应对气候危机为由,但有人担心,该机制会成为“欧洲版IRA(通胀削减法案)”,由此形成贸易壁垒。预计韩国钢铁出口等也将受到冲击。
路透社当天报道称,“经欧盟执行委员会、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三方协商,决定推行碳边境调整机制”,“从明年10月开始进入试行阶段,3到4年后正式执行”。首先适用的产品有钢铁、水泥、肥料、铝、电力、氢等6种,预计今后还将包括有机化学物质、塑料等。
碳边境税是针对进口的高碳排放产品征收的税费,对于超过标准值的碳排放量,进口商需要支付更多费用,该措施旨在保护本区域内为减少碳排放作出努力的企业免于亏损,因此实际上可谓是一种额外关税。欧盟企业从2005年开始根据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在碳排放超过标准值时,需付费购买碳排放权。
受其影响最大的国家有中国、印度、土耳其和澳大利亚,这些都是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化石燃料消费较多,且以出口为中心。钢铁是韩国向欧盟出口的主要产品,预计会因高碳排放量而遭受损失。据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透露,在对欧出口钢铁的国家中,韩国排在第5位,属于受碳边境调整机制影响较大的10个国家。
韩政府决定在本月底召开对外经济部长会议,讨论与EU的协商方案、国内应对方向等。 以去年为基准,韩国对欧出口规模最大的是钢铁,达43亿美元,之后依次为铝5亿美元,化肥480万美元,水泥140万美元等。

版权归 © 韩国最大的传媒机构《中央日报》中文网所有,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复制和散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