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部门重组应遵循小而高效的大原则

商工部、动力资源部及商工部、商工资源部、通商产业部、产业资源部、知识经济部、产业通商资源部…
现在的产业通商资源部在1948年大韩民国政府成立以来已经先后更换过七次招牌。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国土交通部、企划财政部等韩国政府部门的名称也曾多次变更,只在次数上有些区别而已。
根据韩国行政改革学会的说法,1948年韩国政府成立后,过去74年间一共进行过50多次大大小小的部门重组,韩国政府部门的平均寿命不到2年。学界指出,如此频繁的重组固然有经济高速增长和浓缩的民主化进程导致行政需求不断变化的因素,但草率地对政府部门进行改组也是一大原因。
总统职务交接委员会正考虑新政府的部门重组问题。据称,相关部门正激烈展开公关游说工作,试图把通商、女性等职能揽入麾下。尽管为此很多人都在建言献策,但其中有些问题不容忽视。
过于频繁地重组政府部门,会给行政部门的记忆和学习过程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削弱部门的政策执行力。新政府为迎合渴望政权更迭的民意而制定不同的国政课题并对各别部门进行重组无可厚非,但如果想要通过部门重组来体现新政府的独特色彩,其结果很可能以失败告终。不仅如此,尽可能减少重组领域,还有利于在国会上达成协议。李明博政府曾将信息技术(IT)产业政策等职能划入原来的产业资源部,从而成立了“知识经济部”。尽管拿当时很流行的术语“知识经济”写入部门的名称,但正是因为该部门的英文名称(Ministry of Knowledge Economy)却给很多外国人带来了困惑,很多外国人曾提出疑问,“这个部门究竟是做什么的?”。这就成为了政府部门重组华而不实的典型例子,5年后知识经济部又被换了部门名称。
我们在组建政府部门结构时应该遵守小而高效的基本原则。那些发达国家的人口、经济规模都比韩国更大,但其政府部门的数量普遍都比韩国更少,美国15个、日本13个、法国16个、德国15个,均少于韩国(18个)。而且,部门数量多并不意味着韩国政府的行政服务更优于这些国家。
政府部门数量增加,其下属的公共机构数量也会随之增多,这会导致公共机关规模扩大。目前最紧要的课题是缩减文在寅政府时期过度扩大的公共组织规模。需要深度探讨公共机关的数量增加情况与其职能是否匹配,并在必要时对相关部门进行撤销、整合。 不过,在设计部门结构时应该注重效率,整合部门时也要避免产生规模庞大的“恐龙部门”,以至于一位部长难以掌控。
部门利己主义也需要警惕。政府部门重组的首要目的不应是保住政治家或公务员的饭碗,而应该是提高政策质量而改善国民生活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