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周六)
安哲秀再次宣布参加大选将对选举格局造成何种冲击引关注
상태바
安哲秀再次宣布参加大选将对选举格局造成何种冲击引关注
  • 成智园 记者
  • 上传 2021.11.01 11:46
  • 参与互动 0
分享该报道至

韩国国民之党党首安哲秀于11月1日宣布将第三次参加总统选举。国民之党院内代表权垠希10月31日接受《中央日报》电话采访时表示,“安党首将在参选宣言中发布极具其个人特色的关于未来与科学的理念”。
 
国民之党表示,安党首计划11月1日上午10点在国会门前的草地广场上发表参选宣言。在此之前,将有3名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围绕安全、未来、公平这三个关键词发表接力演讲。权院内代表说,“发表宣言后将立刻报名进行候选人登记”。国民之党公职选举候选人推荐管理委员会(简称公管委)将从当日起开放两天的候选人报名时间,预计安党首很可能成为该党唯一报名参选的候选人。

这将是安党首在2012年和2017年之后,第三次宣布参加大选。国民之党表示,这次宣言中仍将像前两次一样发布安党首关于“未来”的理念。分析认为,安党首这样做旨在发挥自己兼具医生、程序员、风险创业家等身份的特殊优势,与重点围绕当前热点和对方污点进行竞选的其他候选人区分开来。

2012年9月19日,时任首尔大学融合科学技术研究生院长的安哲秀在首尔忠正路救世军艺术大厅发表参加总统竞选的宣言。
2012年9月19日,时任首尔大学融合科学技术研究生院长的安哲秀在首尔忠正路救世军艺术大厅发表参加总统竞选的宣言。

2012年9月10日,时任首尔大学融合科学技术研究生院长的安哲秀第一次宣布参加总统竞选,在参选宣言中重点强调了自己的“政治革新”理念。当时他在首尔钟路区救世军大厦举行记者会,表示“请大家和我站在一起,这样我国政治才能有所改变,政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才能出现变化”。他在宣言中九次提及“未来”一词,用“未来就在我们面前”做结束词,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他虽未在宣言中提出具体的政策构想,但不少国民都曾对当时在韩国社会掀起“安哲秀现象”的安院长抱有极大期待。

当时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参加总统选举的安院长从选举日到来一个多月之前开始与民主统合党总统候选人文在寅举行合并谈判,后来双方围绕民调问卷的问题设定和开展方式产生矛盾,谈判18天后宣告破裂。当年11月23日,安院长宣布退出总统竞选。因此产生嫌隙的两方面最终未能实现“美好的阵营合并”,文在寅候选人也以落选告终。

五年后的2017年3月19日,安党首发布了内容更为具体的总统选举参选宣言。当时已身为国民之党党首的安哲秀表示,“无可取代的未来,由我安哲秀一马当先”,在宣言中21次提到“未来”这个关键词。他表示,“我涉足政坛的初心丝毫未变,将抱着和开始一样的心境及姿态,带着更加恳切的意志去改变政治”。

这场选举中,在距离投票日只有一个多月的当年4月中旬,安党首的支持率一度接近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文在寅,形成两足鼎立的格局。在当年4月11日~13日实施的韩国盖洛普民调结果中,安党首在假设多人竞选情况下的支持率高达37%,与文候选人(40%)只有3个百分点的差距。

图为2017年4月30日,国民之党总统候选人安哲秀在京畿道水原市水原站前举行“国民终将胜利”水原国民胜利选举拉票活动,正在向支持者挥手致意。
图为2017年4月30日,国民之党总统候选人安哲秀在京畿道水原市水原站前举行“国民终将胜利”水原国民胜利选举拉票活动,正在向支持者挥手致意。

但从4月末开始,安党首的支持率急剧下降,最终的大选得票率仅21.4%,甚至落后于自由韩国党候选人洪准杓(24.0%),排名第三。当时有不少分析认为,竞选期间安党首在电视讨论会上问文候选人“我是MB(李明博)的化身吗”等行为拉低了自己的支持率。但国民之党方面认为,是有组织操控网络新闻评论的“Druking一党”集中对安党首发动舆论进攻才导致其支持率下滑。

安哲秀第三次发表宣言参加总统选举,对此人们有期待也有担忧。他自己也曾在私下说过,“作为第三政党,能够坚持这么长时间的人,我还是第一个”,可见“第三党”虽是其身份的标志,也是在选举中导致其面临退出或与其他候选人合并压力的罪魁祸首。国民之力党的李俊锡党首近日曾对其发起批判,称“与安候选人决裂的人物最终成了总统,而曾经尝试与其合并竞选的人物都苦不堪言”,在野党针对其单独参加竞选也有颇多不满。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随着大选临近,安哲秀的影响力将越来越不容忽视”。明知大学政治哲学系教授金炯俊(音)说,“在朝野两党候选人的非好感度都高于好感度的本届大选中,安哲秀的冲击力将比以往任何一届选举的第三候选人都更强烈”。

成智园 记者
译 | 宋无忧 校 | 李霖 责编 | 刘尚哲 查看其它新闻
댓글삭제
삭제한 댓글은 다시 복구할 수 없습니다.
그래도 삭제하시겠습니까?
评论 0
댓글쓰기
无须注册会员快捷留言


精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