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周六)
《古代佛教雕展览》——展现与印度、中国等的交流传统
상태바
《古代佛教雕展览》——展现与印度、中国等的交流传统
  • 郑在淑 文化专业记者
  • 上传 2015.09.26 11:08
  • 参与互动 0
分享该报道至

50年来首次公开的“最大半跏思惟像”、时隔11年重新聚首的“国宝78号像”和“国宝83号像”、公元2世纪初中国玛图拉地区的“螺形肉桂佛”、推测是公元6~7世纪从百济流入日本的“三尊佛”。(图片按顺序依次排列)【照片 郑在淑 文化记者,国立中央博物馆】

貌如满月的佛像面带灿烂笑容,在黑暗的静寂中传递欢欣的气氛。来自7个国家的200多个佛像齐聚一堂,将整个博物馆化作一片极乐净土。这些从公元前100年到公元700年的文物,历经近2000年的岁月来到我们身边,营造出一片佛心的空间。在艺术与信仰相融合的心领神会中,观众深深沉浸在展品中不能自拔。

首尔西水库路国立中央博物馆企划展览馆成为了古代佛像杰作共聚一堂的盛宴会场。“古代佛教雕像大展——佛像,从犍陀罗到徐罗伐”是国立中央博物馆为纪念迁址到龙山10周年而策划的一场特别展览,是继1990年“三国时代佛教雕像”和2008年“永远的生命回声,统一新罗雕刻”之后,第三次整理展出古代佛教雕像。这次展览旨在向人们展示古代与印度、中国、越南、日本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韩国独特审美和作品形式的传统,是史上最大规模将亚洲各地佛像汇聚一堂进行比较观赏的展览。

佛像到底来自哪里?又为何会出现呢?第一部分展厅“印度的佛像——久远历史的源头”会帮大家解开这一疑惑。传说释迦摩尼涅槃后,多个部族分开供奉其遗骸的佛塔祭坛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此后可以表现佛祖人形的佛像逐渐成为一种崇拜的替代品。印度犍陀罗与玛图拉被指为早期佛像的诞生地,从“讲法的佛祖”和“螺形肉桂佛”中可以看出当地人从无到有创造佛祖形象的努力

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佛像是公元2~3世纪左右以陪葬品形式出现的。此后佛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中国人的生活和礼仪息息相关。一开始,佛像并不是祭祀的对象,而是被当作道教仙人或神仙之类的存在,带有明知虚幻却用之寄托人生希望的地区文化色彩,佛像的形式也因此具有很强的中国化倾向。

韩国在三国时代与中国南北朝交流时期引进了佛像,然后将佛像改造成符合韩国审美的韩国人熟悉的形象,创造出了韩国独特的佛像哲学。相较于广泛宣传佛祖教诲积累功德,韩国人更多地利用佛像为去世的家人祈求冥福,祈愿父母和自己极乐往生,追求“信仰佛法祈求福分”的现世利益。弥勒佛、药师佛曾是贫苦百姓的救世主。

佛像历史上韩国的最高成就便是“半跏思惟像”。它也是这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是吸引观众长时间驻足的一尊佛像。被指定为国家指定文物第78号国宝因此经常被人们叫做“第78号国宝像”的“半跏思惟像”与“第83号国宝像”并肩而立,这是两组佛像在2004年之后时隔11年再次聚首。进入被两座半跏思惟像占据的单独展览馆,脑海中会不由得蹦出“拈花微笑”这个词语。坐在莲花座上埋头思考问题的佛像尤其受韩民族的喜爱。照亮两座佛像的特别灯光每隔7秒闪烁一次,寓意着日升日落的自然哲理。

另外一座石雕半跏思惟像也牢牢吸引了游客的眼球。这是1965年11月在庆北奉化被捕古陵墓中偶然发现的“最大半跏思惟像”,高170厘米、直径75厘米,只有腰部以下部分留存在世,推测全像高度可达300厘米,被誉为东方最大规模的半跏思惟像,被收入庆北大博物馆之后,从未在外部展览过,这次是佛像50年来首次“外出”。盯着佛像看了许久的正林法师说“失去上半身反而刺激了看者的想象力,是一座奇特的佛像”。

展览将举行至11月15日结束,期间将于9月30日和10月7日两次面向普通观众开展特别讲座,10月30日还将举行国内外相关专家共同参加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咨询电话:02-1688-9891.
댓글삭제
삭제한 댓글은 다시 복구할 수 없습니다.
그래도 삭제하시겠습니까?
评论 0
댓글쓰기
无须注册会员快捷留言

精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