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周四)
如何看待中国股市暴跌:恐慌与机会之间
상태바
如何看待中国股市暴跌:恐慌与机会之间
  • 金钟允 《中央SUNDAY》经济产业编辑
  • 上传 2015.08.26 17:07
  • 参与互动 0
分享该报道至

作为G2之一,中国的力量果真强大,中国一打个喷嚏,全球经济就全部受到了影响。股市市场动荡不已。去年6月上证综指还只有2000点,短短一年时间上升150%,到今年6月12日达到顶点(5166.35点)。此后还是下滑,中国政府出动各种手段救市,但截至8月24日,股市还是暴跌38%之多,上升时涨势迅猛,下降时也如同自由落体。  

中国经济已经出现异常信号,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最近两个多月中国并无任何足以动摇股市的利空消息,中国经济媒体财新8月21日发表的8月制造业PMI初值为47.1。制造业PMI超过50意味着经济扩张,低于50则意味着经济萎缩。中国的这一指数从今年3月(49.6)开始低于50,在上证综指达到最高点的6月份,这一指数为49.4。7月份(47.8)下降幅度虽然较大,但不能就此断定中国制造业出现了大幅萎缩。上月中国的出口和进口分别减少8.9%和8.6%(与去年同月对比)的情况也是一样,一个月进出口规模的缩小并不足以令人担心恐惧。虽然中国的汽车、钢铁产量和智能手机销量出现了明显减少,市场依然保持着观望态度。  

然而,在中国之外的地区,这些指标却被赋予了重大意义,这也是世界主要国家股市集体下跌的原因。新兴国家的货币价值已经如同秋风中的落叶,来自中国的“病毒”仿佛曾经的“西班牙流感”一样蔓延到全球范围,“高致死率”的恐怖氛围已经扩散开来。外界将这一情况解读为中国资产泡沫破裂的信号弹,而且,持有这种视角的多是西方经济专家或西方媒体。  

但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想。有观点认为,外表看起来,中国经济虽摇摇欲坠,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认为这是中国在稳定增长的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现象。中国经济最脆弱的“阿喀琉斯之踵”是“供应过剩”,是胡锦涛政府时期(2003年~2013年)年均超过8%超高速增长留下的后遗症。“重视内需,中增长,亲市场”是习近平政府的口号。过去温家宝总理致力于“保八”是为了解决雇佣问题。以制造业和出口为经济重心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创造出80万个工作岗位。若想为年均700多万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中国经济必须死守8%的增长速度。  

现在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有主张认为,如果能够成功将经济结构转变为以内需和服务业为中心,只需保持年均7%的增长率,就可以创造1000万以上的工作岗位。这便是中国领导层接受经济增长率放缓的“新常态”逻辑。在这种情况下,股市下跌只是一时问题。有人看到奉行政策市场(左右股价的不是市场供求,而是政府政策)的中国政府未能成功救市,从而担心不已,因此有主张认为,中国的救市政策已经穷尽,经济停滞必将日益深化。但“新常态”的拥护者则根据这一逻辑予以正面反驳,他们主张,最近上证综指大幅下跌政府却按兵不动,是想借机迫使那些过度借贷炒股的短期炒股投机者退出市场。  

无论谁对谁错,中国以后都会坚定走自己的路。中国虽打出了“亲市场”的旗帜,依然会防止突然的市场化现象。相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来说,中国依然会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路线。每当这种时候,世界经济就会反复遭遇“危机如同涨潮般涌来,又如退潮般悄然退去”的混乱境况。我们需要考虑的重点在于韩国经济。韩国出口的25%输往中国,且整体贸易顺差的170%来自中国,中国经济一旦打个喷嚏,韩国都会患上重病。然而,面对中国这个巨大帝国发展方向的转变,韩国却未能作出妥善应对。中国已经不再是世界工厂,而是成为了“世界的钱包”,不再是从韩国进口中间材料加工后将成品出口国外的国家,而是凭借“钱海战术”将全世界购入囊中的“新中国”。  

韩国向中国出口中间材料的出口模式已成为明日黄花,进军中国的高级消费材料和服务市场才是韩国的生存之道。然而,就连率先抢占中国市场的韩国智能手机和汽车产业也正逐渐被同行排挤,进军服务市场更是遥不可及。据说,每10名中国人中就有1人找过没有资格的江湖郎中治疗牙齿,中国平均每3万人拥有1名牙科医生,而韩国平均每2500人就拥有一名牙医。韩国医疗团队的技术水平是世界第一。凭借这样的实力可以进军中国市场。政府所要做的,就是为推动此类高附加价值的服务业进军中国而铺平道路,只要妥善利用,完全可以把恐慌转变为新的机会。
댓글삭제
삭제한 댓글은 다시 복구할 수 없습니다.
그래도 삭제하시겠습니까?
评论 0
댓글쓰기
无须注册会员快捷留言

精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