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8日 (周四)
逐渐实现“东盟十国+韩中日三国”的经济共同体构想
상태바
逐渐实现“东盟十国+韩中日三国”的经济共同体构想
  • 申庚振 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 上传 2009.10.01 09:06
  • 参与互动 0
分享该报道至

迎来建国60周年的中国内外都在热烈地讨论着东亚共同体的构想。

9月25日在高丽大学仁村纪念馆举行了由现代中国学会、韩国世界地区学会、高丽大学亚洲问题研究所和中央日报中国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学术大会,该大会的主题是“中国建国60周年评价和对于超越国界的东北亚的历史性反省”。大会上讨论了中国60年的成就和课题,还就超越东北亚的韩中日个别国家的共同秩序问题进行了历史性反省。

构建东亚共同体

2005年第一届东亚首脑会议(EAS)在马来西亚举行,韩中日三国、东盟(ASEAN)十国、印度、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国的首脑参加了此次会议。东亚首脑会议至今已举行了四次,其目的在于推进建设一个能和欧洲共同体(EU)匹敌抗衡的地区共同体。

李明博总统在9月3日对印度尼西亚进行国事访问时,发表了“新亚洲外交”的构想,并宣布会集中推进亚洲区域内国家间关系的发展。6月在济洲举行的韩国和东盟特别首脑会议中,李总统再次确认了“新亚洲外交”的构想。

最近上台的日本鸠山由纪夫内阁也宣布说:“确立构建以中国和韩国为首的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信任关系的体制,积极推进东亚共同体(临时名称)的构建。”

中国仍然立足于实用主义,正在逐渐地实践涵盖以东盟十国和韩中日三国的经济共同体构想。预计本月10日将在中国北京举行韩中日三国首脑会谈。

理论研究也在积极进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王毅在2006年《外交评论》中发表了《21世界亲亚洲主义》的论文,文中隐含着中国的亚洲共同体的构想。他首先评价说:“过去亚洲主义的宗旨是在西方列强持续的亚洲侵略中亚洲各国应各自创造未来,但是日本把这种亚洲主义作为西方列强独占或侵略的工具来使用。”冷战开始后,以万隆会议为契机亚洲主义再次浮出水面,但因为时代的制约又不得不消退。80年代以来以欧洲共同体(EU)的诞生为契机亚洲主义又被提出。这次的主张是“21世界的新亚洲主义应在经济、安全、文化、地区化等方面寻找理论基础,成为合作的、开放的、和谐的亚洲主义”。而中国早在20世纪初为抵抗帝国主义列强就实现了弱小民族间的联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孙文提倡“大亚洲主义”。

如今中国的外交模式立足于“和谐世界论”。“中国用和谐的世界论取代传统的中华秩序,超越美国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提出要巩固自己的地区强大国的主导地位。”9月25日召开的以“中国的东亚秩序构想”为主题的学术大学上,高丽大学教授李正男(音)提出了这样的主张。他还展望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将会积极推进善邻、多方、经济、软外交。”

追求文化的多样性而非文化共同体

西江大学教授李旭延(音)将东亚共同体的论题放在文化的层面上进行讨论。李教授批判性地评价了立足于中国提出的“文化东亚”概念上的东亚文化共同体构想。因为这种构想主张凭借儒教复兴运动把中国文化看作是东亚共同的整体性。同时李教授还批判说韩国的“文化东亚论”也是浓厚的民族主义欲望的表现。专注于以韩流明星的个人主页为中心而形成的韩国和中国、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并试图建立亚洲新的整体性的论理也只不是对西方大众文化的追从罢了。如果我们回头看看过去因帝国、殖民和冷战等经历的不堪往事时,对创造东亚的同一性的执着是难成功的。我们不应该努力创造由一种政治、制度和文化支配的同一性的空间,相反我们应追求多样的、复杂的、脱中心主义的共同体。后冷战主义、后帝国主义、后殖民主义的道路正是对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解释说明。

댓글삭제
삭제한 댓글은 다시 복구할 수 없습니다.
그래도 삭제하시겠습니까?
评论 0
댓글쓰기
无须注册会员快捷留言

精选报道